跳到主要內容

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

:::

基金投資行為和你想的不一樣─高薪族vs低薪族

郭怡君(證基會助理研究員)

為使我國資產管理業者能提供更符合投資人需求之服務、規劃更符合投資人需求的新商品,提升行銷與業務經營之效率,證基會進行「2021基金投資人投資行為與偏好問卷調查分析」。

本次問卷回收4,096份有效樣本,除統計目前基金投資人的行為模式與偏好回覆結果,也透過將投資人以基本資料加以分類,觀察不同類型投資人之行為。整體而言,調查結果多數題項和一般認知相差不遠,但也有一些議題結果出乎意料,本文以投資人月收入分類,就問卷發現特殊的結果探討。

一、低收入族群無財可理,比較不需要投資諮詢服務?

「高收入的人要追求資產增值,甚至還要考量稅務規劃,應該比較需要專人協助規劃,低收入的人能投資的金額不多,哪需要諮詢服務?」

然而,本次調查卻發現對理專有最強烈需求者,反而是收入最低的族群,尤其月收入在2萬元以下者,高達4成表示自己需要理財專員協助,該比例隨月收入上升逐漸下滑,直至月收入8~10萬元才開始回升。當然,月收入較高者確實有更強烈的投資理財需求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月收入低的族群,可能本身的財經知識或者投資經驗通常也較不足,因此反而是最強烈依賴理財專員建議的一群人。

行為偏好

資料來源:證基會,2021基金投資人投資行為與偏好問卷調查分析

二、低收入族群時間成本較低,只要投資成本低,花時間也沒關係?

「既然都有那麼多人願意花時間在半夜排隊搶1元茶葉蛋、養樂多…那麼只要便宜,就算多花一點時間自己研究,自助投資一下也OK吧?」

然而,分析不同收入的投資人為什麼選擇基金作為投資工具,結果反而收入較低者,因為「節省研究時間」而選擇基金作為投資工具者比例較高,月收入6萬元以下者約有48%考量此原因。反過來說,收入低者投資的金額通常也較低,就算費率便宜一些也省不了太多投資成本,但仍得投入同樣時間研究,反而更沒有誘因自助投資。

此外,如前所述,低收入族群也更仰賴他人建議,因此若親友或理財專員說投資基金好,他們也更容易欣然接受這種投資工具。相較之下,收入較高者,反而較看重基金「可投資海外市場」、「擴大投資組合、分散風險」及「基金投資標的及產品之多元性」等優點,月收入20萬元以上者有47.6%、52.4%及38.1%會優先考量前述因素,相較之下月收入2萬元以下者則僅有32.2%、38%、25.1%會優先考量。

理財工具
原因

資料來源:證基會,2021基金投資人投資行為與偏好問卷調查分析

三、高收入族群有專人提供VIP服務,較少在線上買基金?

「收入高的人到銀行找理專可以享盡各種尊榮禮遇,用線上通路的都是那些收入低沒人理的人?」

經分析不同收入的投資人主要買基金的途徑,收入較高的人透過「電腦網頁」購買基金的比例最高,透過「其他非網路(以臨櫃為主)」管道購買基金者則較少。月收入20萬元以上者高達58.7%主要透過電腦網頁購買基金,主要透過非網路管道購買者僅14.3%。相較之下,月收入2萬元以下者40.5%透過電腦網頁購買、28.4%主要透過非網路管道購買。

另外,雖然自動化理財常被視為彌補窮人請不起財務顧問的救星,但本次調查卻發現收入高者曾使用自動化投資之比例反而最高,月收入20萬以上者高達50.8%表示自己曾使用過,而月收入2萬元以下者則僅24.5%曾經使用過。

途徑
自動化

資料來源:證基會,2021基金投資人投資行為與偏好問卷調查分析

四、低收入族群更願意冒險博翻身,高收入族群穩穩領息就好?

「錢多的話放債券每個月領配息就夠用了啊!錢少的話投資就要積極一點,不然哪夠用!」

確實有一些收入較低的投資人可能會這麼想,但個性積極的投資人或較不會選擇基金當投資工具。本次調查發現,各種不同收入的投資人買基金時的主要考量都是績效,但收入較高的族群相對又更重視一些,月收入6萬元以上者均約9成優先考量此因素,相較之下,月收入2萬元以下者優先考量此因素者約75%。

此外,收入較高者也更重視買基金的相關費用,月收入20萬元以上者50.8%,而月收入2萬元以下者則僅約42.1%。至於優先考量基金配息率的比例,月收入10萬元以上者較低,介於20.4%~22.2%,月收入4萬元以下則高於29%。

自動化

資料來源:證基會,2021基金投資人投資行為與偏好問卷調查分析

小結

以上僅列舉本次問卷調查中部分較特別的情況加以說明,而除了月收入外,還有其他造成不同基金投資行為的投資人屬性,例如年齡、性別…等,而這些特徵也會彼此影響。透過《2021基金投資人投資行為與偏好問卷調查分析》進行實證調查,讓我們有機會更客觀分析基金投資人的行為。

此外,透過本調查,也提醒仍有一些投資人仍面臨缺乏相關經驗、知識而需要協助,但未必能獲得專人服務,又不懂得如何使用自動化投資工具的窘境。因此,除了針對專業人員的培訓,面對更普羅大眾的金融知識宣導,也是未來可更加努力的方向。

回最上方